先道艺术网
当前位置:艺术家 >> 马海方
  
马海方
收藏      2   
      画家官网
汉族,1956年生于北京。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。师从卢沉、姚有多、刘渤舒诸先生。 中国美协会员,荣宝斋画院教授,荣宝斋签约画家,北京文史馆馆员,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。
 
中文名 马海方 职业 画家
国 籍 中国 毕业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
出生地 北京 主要成就 荣宝斋画院教授等
出生日期 1956年 代表作品 《日本书法篆刻选集》等
 


目录
 
 1 艺术简介
 2 艺术年表
 3 艺术评论
 4 艺术观点
 5 艺术特点
 6 画家简介

 

 

  艺术简介


马海方:1956生于北京市大兴县。 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近几年先后由香港心源出版社、福建美术出版社、大百科全书出版社、河北教育出版社、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画集多种。主要艺术成果: 1990年《古都风情》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。 1991年《旧京人物图卷》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。 1992年《老天桥人物》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奖赛一等奖。 1993年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办个人展览。 1993年《休闲图》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。1994年《旧京风情图卷》获西苑杯大奖赛一等奖。1994年《旧京风情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。 1995年《鸟人鸟事》获中国体育美术大展银奖。1998年《找乐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。 1998年获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。 1998年11月在瑞士举办个人画展。12月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。12月获文化部群星美展银牌 2000年《卖山货》入选中国美卸提名展;《遛早图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。 2001年在中华世纪坛参加吴冠中为首迎奥运八人展。 2003年参加世纪坛举办的今日中国美术展。 2004年《全聚德烤鸭流程图》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。

 

 

  艺术年表

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
1981年 毕业后开始在人民美术出版社《中国书画》编辑部当编辑
1982年至1984年先后参与编辑设计了大型系列丛书《当代书法家系列丛书》、《日本书法纂刻选集》等
1984年业余创作的连环画《茶馆定计》有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
1985年业余创作的连环画《女寨主》有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;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环画 《革命母亲夏娘娘》
198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《连环画报》出版根据莫泊桑名著改编的连环画《菲菲小姐》;水墨画《土塬上的高秋》获当代青少年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画大赛优秀作品奖
1987年创作《旧京风情系列》长卷、组画
1990年《古都风情》组画获首届中国风俗大奖赛一等奖;《留下激动人心的瞬间》由焦尚意撰文,在中国体育报做专题报道;《古道风情组画》由焦尚意撰文,在北京青年报做专题报道
1991年《旧京风情组画》被北京青年报选为当年“首都青年之最”;《老天桥人物组画》获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东方奖
1992年《旧京天桥人物》长卷获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大奖赛一等奖
1993年在北京国贸中心名筑画廊举办个人画展;《休闲图》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;在当代美术馆举办北京风情人物画个展
1994年《旧京风情图卷》获西苑杯大奖赛金奖;《旧京风情》获新铸联杯大奖赛国画组优秀奖;《旧京风情》入选第八界全国美展,并获北京展去参展优秀奖;《古都子民》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著,由马海方插图出版发行
1995年《鸟人鸟事》获中国体育美术大展银奖
1995、96年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两界中国艺术博览会
1997年香港心源出版社出版《北京风情画集》
199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;随青年画家访欧团前往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等8 国参观交流;在瑞士洛桑举办个人画展;获文化部群星美术大展银奖;《路遇》参加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美术作品展;《春韵》获中国美协、诗书画研究院庆祝建国40周年大展铜奖;《四季》人物组画入选第九界全国美展
2000年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《京华市井风情图集》(宣纸版)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《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集》;《打瓢、买山货图》入选“中华世纪之光”中国画提名展
2001年《李四光》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,光辉80年人物画展;在皇史与孙成新先生合办《旧京情节》图画展;在中华世纪坛参加吴冠中为首迎奥运八人画展,展出作品八幅,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《名家画北京》
2002年一月在龙顺成京味文化茶社办个人画展;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《画说北京风情》;为全聚德烤鸭店创作巨幅人物画《全聚德烤鸭流程图》(第一稿);10月退出《中国书画》编辑部,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签定协议辞去编辑工作,专职创作;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《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》
2003年为山东德州扒鸡集团创作德州扒鸡流程图一组;作品8幅入选《今日中国美术大展》在世纪坛艺术馆展出;5月与李小可、杨刚等在可创艺箢举办北京风情画联展;7月《全聚德州扒鸡流程图》首卷入选文化部群星美展获铜奖;7月参加由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“万众一心抗非典、浓墨众彩颂英雄”为主题的美术、书法作品展;8月《平实的魅力-风景组画》,由 徐恩存先生撰稿,在‘中国美术’杂志专题报道;9月作品三幅入选“同里-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大展”,〈找乐园〉入选第三界中国画家学术年展
2004年10月《全聚德州扒鸡流程图》(第三稿)入展北京“时代风采”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美展;3月2幅作品入展“盛世家园-中国画与环境”南京国画联展:5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芥子园-马海方画没骨人物;5月〈红旗〉杂志画刊第一期发表“京味人物”,由毕冠良撰文介绍;6月画家吴丽珠、刘汝阳在秦皇岛举办“中国首届地名文化书画巡回展”;6月〈京城玩家〉著名京味做家刘一达先生著,马海方插图,由经济日报出版;9月参加纪念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,儒家文化书画展;9月-11月,中国美术家印度之旅采风团两次去印度写生。作品30余幅,多家杂志发表;11月,作品入选〈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〉长城出版社出版。

 

 

  艺术评论

京城万象大俗大雅:
在北京的中国画坛上,有位寂寞的耕耘者——马海方。他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有很深的传统功底。海方常年为他人做“嫁衣”,自己只好八小时之外的躲在一处拼命的画画。
八十年代中期以后,艺术新潮涌起,马海方没有追逐时尚去搞现代水墨画,也没有去画所谓新文人画,而是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。他的作品连连在全国性大展上获奖,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撰文盛赞他的风俗画,称之为“京味”没骨。
海方的风俗画直承传统,以高雅的追求、健康的情趣,真实的描绘了晚清以来北京地区的风物民情,将北京市民的生活起居、休闲娱乐尽收绢素之中,成功地再现了古都的人文景观和沧桑变革。看到那提着鸟笼边走边唱的遛早老人,扛着条凳昂头吆喝的磨刀师傅,头顶大缸就地练摊的天桥艺人,拉着洋车快步如飞的青年“祥子”,仿佛使人置身旧都沸沸扬扬的闹市之中。--杨庚新

浓墨重彩画风情:
马海方以北京风俗民情为题材的没骨法重彩写意人物画,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。他的作品在多次画展中获奖,几家出版社先后为他出版了多种画册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《鸟人》时,还专门请马海方为之绘制了海报,一些外国友人也对[4] 马海方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新时期以来,在文艺界出现了一大批京味儿小说、京味儿戏剧、电影、电视剧等,异常火爆;在绘画方面,马海方的京味儿国画也与之相映成趣。
在中央美院求学时期,马海方曾经受到人物画家卢沉、周思聪、姚有多、梁长林等名师指教,在素描、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,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之后,在从事编辑和设计工作之余,他先后画过连环画、插图,也练过一阵子花鸟、山水,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,他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北京风俗民情人物画创作方面来。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,对老北京的一些风俗民情比较熟悉,加上他有较好的笔墨功夫和速写基础,描绘这方面的题材就颇为得心应手。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,逐渐将日常生活所见的现实题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,使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。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见闻,增加历史知识,马海方一有机会就向有着方面阅历的老先生求教,同时也去书店购买一些老北京、老天桥、历史掌故、方言俗语一类的图书作为参考资料,许多历史的、现实的、眼见的、耳闻的、想象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情节逐渐在他的脑海中活跃起来,马海方长年坚持画速写,街头巷尾、车站公园、集市上、马路边都是他观察写生人物场景的场所;有时还对着电视播放的节目画面踢足球、赛马、歌舞等人物动态。但是,从中国画、特别是写意人物的创作来看,画家更得力于默写,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,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,海方所采用的没骨画法更是如此。用饱满的彩墨,一笔下去,人物的头面手指、胳膊、腿的形态、动势、质感都在其中,然后用墨线稍加勾勒,以强化人物形象、表情与结构;衣服与背景,更是阔笔纵横挥洒,尤其需要极其熟练的功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海方朴于外而慧于中,除了画画没有其他什么爱好,也无意介入机关学习中习见的那些无聊的人事纠纷,他常常是一个人作画到深夜,勤勤恳恳而乐在其中。他说过,几天不画就会感到手生,用行话说叫“曲不离口,拳不离手”。--刘龙庭

表达京味儿
马海方的作品告诉我们,城市的品位不是打造出来的,而是百姓真实生活的积淀。马海方说过:“现在的北京,可能看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,人家要看京味,看这个城市现在的特点是什么,过去的特点是什么,过去很重要。”
马海方生于北京,长在胡同里。古都风情的老北京滋养了他那双智慧的眼睛,隽永的京味儿改变了它的命运,别人说他的画土的掉渣,我却认为他的画纯的质朴。他平时不爱说话,却喜欢同生活对话,他的话都在画里。在他的画里,有古都的街头巷尾,有老北京的影子,有现代人的生活小景,有民间的五行八作,有人生的喜怒哀乐,在这些大俗的平凡中,用“没骨”写意法表达了真实的京味儿市井,凝固了永恒的经典。是现代版的京味儿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他不随波逐流,几十年如一日,骑着自行车或步行走遍了北京的东西南北,寻找京味儿的原型,坚持写生,积累了大量素材。他为人朴实厚道,“认认真真作画,踏踏实实做人”,是他的座右铭。在看似平淡与朴实之中,透视出生活本色与人性本色的美感,散淡之中体现出生活本质,通过老北京风情的窗口,折射出社会的安详与和谐。这是一个属于钢筋水泥的年代,现实的市井胡同已退隐或躲藏在他的作品里,,风情古都已是他忠实的守望者。其价值与意义超越了绘画本身,马海方是在给风情古都的最后一个机会,值得思考?--苦痕

 

 

  艺术观点
 
题款 常能看到有的画只写名不题别的款,这大概也是一些人处理画面的需要,但是有的款提的字不讲究,画与款分离,各不搭界,破坏了一张画的完美,没能给画增辉,倒也真是不如不提为好。画面有款应使其为画面增色,从而又多了一个看点。
画家题字应题字如画,很多画画的练字是常有的事,但字体应注意变化,写出的字必定是画的一部分,画要画的活,而字也要写的活,有人说画如其人,我想字也一定如人,字里有画意,才不至于让字把画面写死,宋徽宗的字是画工笔画题款的有代表性的一例,近代的李苦禅、林锴先生也是字画结合的佳者。

题画摘录
过去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,听贺友直先生讲他画连环画创作总结的四小,即小人物、小动作、小场景、小道具,通过近几年的人物画创作,我想,在画面上再加点小情趣,这样画面可能更有看头儿,或更耐人寻味。


北京人,尤其是过去的老北京人,见了有点岁数的就一作揖,口称“爷”,你瞅瞅那叫一个顺口儿,听着也顺耳,如果年龄偏小的就称“小爷”,这“爷”是北京人对别人的一种尊称,他们一般都是把玩什么都能够玩的好的人称“爷”,管玩鸟儿玩的好的称“鸟儿爷”

知音
北京人有句常说的话,人遇知音为找乐儿,鸟儿遇知音也有情,养鸟儿是很多过去老北京人的一个乐趣,但玩儿起来也真有讲究,北京有句常说的话,“什么人儿玩什么鸟,武大郎专养夜猫子”,也就是说玩儿鸟儿的里边是什么人都有,是一路人对脾气儿才往一起凑,另外玩儿的还得是一种鸟,不是玩一种鸟儿的人你还别往一起凑,玩鸟儿最忌讳脏口,也就是鸟学舌,一学别的鸟叫就要串音儿,怎么叫就都不好听了,这时鸟的主人就要把鸟处理了,有的放了生,这样一来鸟儿的小命儿就要结束了,平时总让主人喂养惯了,自己不会找食吃,一放归山林,那小命儿还长得了?

凑热闹
北京人就爱凑热闹,甭管干什么,只要是有了那么点儿事,一个人往那儿一站,往天上一看,后面一准儿就有几位也跟过来看着,看什么?谁也不知道。有时候你看围了一大群人的,没几个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要跟别人一打听,原来也就是屁大点儿事,真是不看不知道,一问没什么。

鸟人
北京人玩儿鸟儿最讲究,玩儿鸟儿的档次也最高。从清代的八旗子弟,提笼子架鸟儿,到老北京的爷儿们,有的就是要这派,电视剧《那五》里有位那五爷,那真是玩儿的上瘾,自己都没吃没喝了,还提着鸟笼子满大街的瞎转悠,话剧《茶馆》里有位常二爷,自己的命就要没了,可他还没忘了“看我的黄鸟儿”。

纳凉
北京人有句常说的话,心静自然凉,你细瞅瞅这画面上,何凉之有?其实画的是一种心情,心里静,身自凉。

拉洋片
老北京天桥儿有此民间表演,拉洋片实际上是泊来货,早期传入中国时叫“看西湖景”也就是看画好的画片儿,放大镜里看景儿,到后来把这种看西湖景发展成各种民间传说,战争场景,什么吸引人就画什么。过去老天桥有八大怪,其中一怪就是以拉大片出了名儿的大金牙小金牙。解放后这些表演就很难看到,近些年开发京味文化热,在一些表演场合又能见到拉洋片的场景,特别是在民间的各种庙会上也常会有拉洋片的场景出现。

磨剪子磨刀
您若是留心的话,京城大街上,小胡同里,或楼群里,也还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,与过去区别的是他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,另外很难见到有挑板凳的磨刀人了。过去老北京的四九城儿,各城与各城之间使用的工具都不一样,而各有各的讲究,有摇鳞片的,也有吹喇叭的,摇鳞片的这种在明代的书籍里就有记载,这种摇鳞片的可以到兵营里,为要出征的将士们打磨兵器,吹喇叭的是走街穿巷,走走吹吹,他们的喇叭有一米二三长,由于太长,分为三节,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短,吹出的声音传的远而且别有韵味,后来在街头有的磨刀人用的是解放军的冲锋号,北京东西南北城干此行的没了那么多的讲究,不过偶尔也还能见到摇鳞片的磨刀人。鳞片中间用麻绳串在一起,摇起来“呱嗒呱嗒”发出铁片的敲击声,传得很远也很有节奏,真也是可以说五花八门,磨剪子磨刀的,走街串巷都改骑车了,骑自行车的、三轮车的、摩托车的,什么都有!

剃头
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,这句话是形容对一种人在处理某事时的一种状态,剃头的在大清国时期是打辫子刮脸外加掏耳朵、放睡,清末民国开始剃头所用的剃头挑子是一头有小煤炉上有一个铜盆,盆里的水什么时候都是热的,另一头儿是一个板凳,给来剃头的用的,板凳的一头儿上下都是小抽屉,里面放的都是剃头用具。过去老北京人把剃光头的叫“豆绿翠”是说刚剃过头的头皮的颜色,解放时期北京就有了剃头棚,同时也有一种挑挑的手拿一种唤头,起几步用铁条拉打一下,发出两块铁片接处震动声,声音很特别,传得又远,六十年代后期就不见这种唤头了,剃头棚后有了理发店,到美容美发店,项目也越来越多,越来越综合,也常可以看见街边上,小区里很多下岗人员,为路人理发剃头、刮脸,真是一种临时职业,不过也是其京城街头的一大特色景象。


戏迷
您若是留心的话,夏天京城街头的傍晚晌,常能见到那些自娱自乐的人们,拿着架势,拽着嗓子来上两段,您还别说在一边听蹭儿的还真不少,时不时的还有叫好的,过去把喜欢京剧,业余唱两嗓子的叫票友,他们在一起活动的地方叫票房,票友一般有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组成,家伙事儿一响,都能来上几段,有的票友还拜名师学戏,唱好了还真有入了行的,也就是现在说的成了专业的了。

棋迷
北京爱下棋的人不少,高手也很多。夏天您若留心大杂院里,电线杆下,有灯光视线好的地方常能见到不少人围着棋盘看棋。有下棋棋艺不高的主儿,就烦边儿上有帮腔的给你指手画脚,出馊招儿,真是象候宝林先生说的相声一样,摔棋子儿的,骂骂咧咧的,嘴里还不干不净的,有的闹的脸红脖子粗的。

耍中幡
老北京天桥宝善林(宝三)当时是耍中幡的高手儿,耍的时候要有三人左右一起表演,幡一般杆高10米左右,上有旗伞、铜铃,下有标旗。旗上有各种图案或文字,表演可将幡杆抛起要出各种花样,有时用肘、肩、头、正反腕再移往背后,最叫人叫绝的是将身后杆抛起,用牙齿接着杆底边。京城春节各大庙会里有时能见有耍幡表演的。

厂甸
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,和平门外,琉璃厂东口,中国书店,都是集市,其中也有经营字画、古玩的字画棚子,也有各种玩具摊,扑扑噔和玻璃喇叭,这时候卖得最欢,这也是只有过年时才特有的儿童玩具,这两种玩具都是玻璃制品,所吹出的声音尖亮、清脆悦耳,但因其不坚固、不安全,对儿童易有伤害,所以很早就在市场上见不到它的身影了

 

 

  艺术特点

京城的画坛,马海方是一人物。能称得上“人物”,自然非等闲之辈。马海方的画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抬爱,一提到京味儿画家,便首先想到他。喜欢京味儿文化的人,手里如果没有马海方的画儿,似乎缺点什么。一个画家能画到这种成色,也算不白在家门口立着画家的招牌,马海方这两笔刷子对得起“画家”二字。

马海方的画之所以受看,不是别的,因为他的画有味儿。什么味儿?说白了,就是二锅头酒的味儿,豆汁儿就焦圈儿外带咸菜丝儿的味儿,拧着脖子翘着腿拉二胡的味儿,拎着鸟笼子晃悠着膀子迈着四方步的味儿。对啦,就这味儿!他画得地道,画得传神,画得入情入理,画得有板有眼,画得有滋有味儿。所以,他的画儿耐看,经看,越看越有味儿。

当代画家,画山水的多,画花鸟鱼虫的多,画人物的却很少,画人物又画出味儿来的,就更稀少了。马海方的画能画到今天,实属不易。老话说,猫有猫道,鼠有鼠道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。

马海方专攻老北京风情人物画有年头了,打他穿着开裆裤趴在炕头上描小人书算起,他手中的这支笔至少耍了40年。马海方走的是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奋斗之路,这么多年,他的勤奋和刻苦,画坛的诸位名家有口皆碑。

马海方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“科班”出身,但他从不把这当“资本”。中央美院的名气固然大,可是,再好的庄稼地也会长草。他信奉的是自己的后天努力。与马海方相交20余载,由打认识他那天起,我就知道他的速写本不离身。前辈大师有言:“人物画若无速写素描功底,难以成大器。”当今中国画家像他这样拿速写素描当回事的排不出几位来。

马海方秉承前辈大师叶浅予和黄胄的路数,走到哪儿画到哪儿。他那眼珠子一刻不闲,分分秒秒瞄着芸芸众生。所不同的是:叶大师以速写为切入点,敏感地捕捉运动中的舞蹈形象,充分发挥线条所具有的形式美;黄大师则是在线条的灵动中,以一种“势”来运笔运墨,追求形神兼备;而马海方呢,则站在了大师的“肩膀”上,以笔墨游离于线条之外,花形色之间,骨法用笔,营造气韵,使人物的形神具有一种妙趣横生的韵味。在这一点上,他的画倒颇有几分蒋兆和的遗韵。

马海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多年来的孜孜以求,锲而不舍。还在大学念书时,他便把眼晴瞄准了京味儿,这么多年,他始终没变口儿,任凭西餐大菜多么眩目,不管满汉全席多么诱人,他就是不动“筷子”,横竖认准了豆汁儿、二锅头、炸酱面、芝麻烧饼了。难怪他的北京风情人物画越画越地道,因为他对京味儿吃得透。那味儿不仅散发在他的画儿上,也融入了他艺术创作的血脉之中了。

1990年,马海方的《古都风情》获得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。紧接着他的组画《旧京人物图卷》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。转过年,他的《老天桥人物》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奖赛一等奖。《休闲图》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。两三年内,马海方的画接连拿大奖。要知道,他当时可谓刚刚步入画坛。刚一露脑袋,就让人眼前一亮,可以说出手不凡。如果说15年前,马海方的京味儿人物画,在形神上还欠点火侯,味儿还不够足的话,那么他的画儿在味儿上已经蹿鼻子了。够味儿!马海方最爱听人这么评他的画儿,他要的也是这种俗味儿。

看马海方的京味儿画,在构图上视野更加宏大了,不但人物表情更加传神,而且在服饰,器物以及背景上更加细腻了。所谓神韵,是来自于对所画的人物、情景的心领神会,这种艺术上的把握恰到好处,马海方在这方面做到了。为再现风情,凸显文化意韵,他在每幅画上都有大段的文字说明,此外还署有充满京味儿的闲章、题款,他的文字说明其实就是书法。马海方在“人美”编《中国书画》杂志多年,曾跟沈鹏先生坐对桌儿。耳濡目染,书法上深得沈老的影响,闲章更有味儿。“上赶着”、“凑热闹”、“有滋有味”、“大大咧咧”、“敞开乐”———您瞧,您在什么画儿上见过这题款?俗吗?哎,马海方要的就是这种俗味儿。

大俗者大雅。马海方的画儿看着俗,可是您越咂摸越觉得雅。由此可知马海方的良苦用心。老外之所以喜欢马海方的画儿,就相中他画里画外的京味儿了。马海方是地道的北京人,迄根儿就是吃窝头长大的,所以对京味儿吃得透,人物的形神上表现力强,在京城画坛上,可谓独树一帜。多少人想摹仿他的画儿,可是找不到那种感觉。他的画儿实在难仿,因为仿的画儿只能见到他的肉,见不到他的骨头,更经不住咂摸。

头年,马海方由寸头改为光头。光头,粗布大褂,还是扣襻的,脚下一双“千层底”,身上就有味了。有味儿的人才能画出有味儿的画,您说是不是?

 

 

  画家简介

马海方,男,汉族,1956年生于北京,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。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、荣宝斋画院教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近几年先后由香港心源出版社、福建美术出版社、大百科全书出版社、河北教育出版社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多种。

主要艺术成果

1990年,《古都风情》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;
1991年,《旧京人物》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;
1992年,《老天桥人物》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;
1993年,在北京当代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;
1993年,《休闲图》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;
1994年,《旧京风情图卷》获西苑杯大奖赛一等奖;
1994年,《旧京风情》入选“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”;
1995年,《鸟人鸟事》获1995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银奖;
1998年,《找乐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;
1998年,获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;
1998年11月在瑞士举办个人画展;
1998年12月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;
1998年12月获文化部群星美展银奖;
2000年《卖山货》入选中国美协提名展;《遛早图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。
2001年在中华世纪坛参加吴冠中为首迎奥运八人画展,展出作品八幅
2003年参加世纪坛举办的今日中国美术展
2004年《全聚德烤鸭流程图》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
©2014-2024 www.xdaa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德艺先道 版权所有 
备案号:京ICP备14054856号-1 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3546号
德艺先道艺术咨询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