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收藏
2
|
画家官网
|
| 田世光(1916年10月—1999年7月)号公炜,祖籍山东乐陵,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。师承张大千、赵梦朱、吴镜汀、于非闇、齐白石诸先生。早年拜张大千门下,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。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,专攻国画花鸟,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,曾任中央美院教授。他长期从事花鸟、山水画创作,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,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,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。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,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双勾重彩技法
田世光出身于大家族,但在全族中以他家的支脉最穷,幼年常遭到家族中有钱人的白眼,使他痛感“富而不仁”的古语,进生同情穷苦人之心,立志要作出一番事业。他自学龄时起即在本村读私塾,喜欢画画,经常用石笔和粉笔在方砖上画小鸡、小鸭、汽车、飞机,还喜欢回燕子和蝴蝶、草虫等。看到别人放风筝,自己买不起,也只有自己动手绘制。他有一位本家舅舅,曾带他去中央公园(即中山公园)看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展览会,这时他才知道什么是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画,从此便开始用写字的笔、纸画了起来。在中小学读书时,他的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,但以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掇学,由亲友介绍,去到店铺学徒。
古物陈列所研究员
“七七”事变前夕,故宫三大殿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牵头成立了国画研究馆,招收当时各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,田世光于1937年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后,考入了古物陈列所,作了第一期研究员,后升为助教、讲师。
交往徐悲鸿
抗战胜利后,京华美院停办,北平国立艺专没有续聘,先生赋闲在家,物价高涨,生活困顿,只得在琉璃厂各南纸店(如荣宝斋)挂笔单卖画为生。
抗战前夕,田世光有幸认识了张大千先生,大千先生对他的花鸟画很是欣赏,准备拜门收徒,适值“七七”事变,大千先生去敦煌主持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。当抗战胜利,张大千先生再返北平时(1946年春),田世光正式拜在大风堂门下(指拜在张大千大师门下)。拜师礼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举行,田世光向大千先生行了传统式样的三跪九叩的拜师礼。同时拜门的学生还有梁树年、王学敏、俞致贞等当时,张大千先生就住在养云轩,因为离得近,田世光常去,为先生理纸磨墨,聆听先生的教诲。大千先生留着一缕长髯,作画时像大将上阵似的,袖子一挽,运腕提笔,笔墨到处酣畅淋漓,让人看着真痛快。为了作画,大千先生可以连续工作,废寝忘食。先生后来回忆说,大千先生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门人弟子,从他那里回来,作画都增加了劲头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先生追求进步,为了振兴国画艺术,早在1950年就和叶浅予、刘凌沧、墨浪等共同发起,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,成立了“新中国画研究会”(即现中国画研究会的前身),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,通过各种社会活动,让国画为人民服务作出了贡献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田世光的作品早在40年代就广为国内、国际人士收藏。50年代与郭沫若先生合作“百花齐放”大型画册,由郭沫若写诗,田世光作画达72幅,并与齐白石、何香凝、陈半丁等共同创作大幅中国画《和平颂》,为《世界和平大会》献礼。田世光是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画家。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、人民大会堂、天安门、中南海紫光阁及许多省市的博物馆、美术馆等均有珍藏。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、英国、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和出版,以及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珍藏并获奖。
邮票名作
1964年中国邮政采用田世光绘制的17款牡丹图案发行了志号为特61的牡丹小型张和15枚邮票,该套邮票因绘画艺术高超、印制水平精细和富贵吉祥的内涵广受集邮爱好者追捧,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称为“牡丹之父”。在邮票画面中田世光采用工笔画手法,用双勾重彩描绘盛开的牡丹,表现出了牡丹婀娜多姿、雍容华贵的风范,极具艺术价值。邮票采用彩色影写版,精美的印刷使邮票更加色泽鲜亮,层次丰富。1980年牡丹邮票曾被评为“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”,15枚套票也高达2000多元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